a. 河北遵化徐宝鸿写作体会 各位老师:
" m' V0 _$ R* }& r$ W' w
+ R4 d l2 [4 c! L0 D6 ^ 大家好,本人是工商写作战线新兵,舞刀弄枪应是本行,平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舞文弄墨,可阴差阳错走上此路,常常感到能力有所不及。因此,抱着向各位老师学习的态度加入此群,让我谈体会实在是不敢当,汇报三点肤浅认识,恳请各位老师赐教:- s. n8 A5 F, t+ t
6 `* w9 K. `* ^! v/ g9 N一是激发热情。有认识才有行动有激情,有行动有激情才会有成果。写作是份苦差事,关键是要苦中找乐,自我加压。0 z% C- o- k# i! j
& Z$ i3 K1 ?- T3 g O N# L
二是做到“两多三勤”。“多看”就是要看文件、报纸,掌握上级精神,看别人的写作技巧,借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本领。“多问”就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理清线索来龙去脉,提炼稿件的立意。“手勤”就是遇到线索,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不怕失败。“脑勤”就是多想问题,善于思考,发现主题。“腿勤”就是深入实际,到监管执法第一线发现线索。
! _, s( i2 M+ Z) W# P8 N6 T5 N/ B H& I$ X
三是把握“五求”。第一,求新。就是捕捉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在新的观点上立意命题,力争做到超前性、预见性与指导性;第二,求速。就是准确把握时效性,力争在最早、最短的时间内编报送稿件,提高采用率;第三,求高。就是站在高处想在深处;第四,求适。把好的经验、建议、做法及时编写成稿件,还要撰写一些倾向性、苗头性、对策性稿件,发挥其指导工作作用;第五,求实。敢讲实话,敢于暴露工作中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借以引起关注,使问题尽快得到纠正、解决,使决策更加完善。
9 k7 Q0 k" h$ E
+ n- h. z$ m6 A. ^0 x1 {: w" J 2 J- |. I' [+ \- ^4 _2 J$ {3 S
. J1 c1 m' t M; ~
9 @& D. e; U9 S2 _
* x8 W! {* U3 \" _ b.钟小平归纳起来就一句话:走进社会看工商,跳出工商看稿子,拿起稿子看报纸。
' W& u9 N$ k* w; x8 A
, w& E0 O& q3 x0 p1 A1、写稿前,走进社会看工商。即多从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其他群众等社会的角度搜集新闻素材,从他们身上发现工商工作的成效,不要老是在总结、汇报等公文材料中找素材。这样,就可以避免与别人的稿件雷同。5 W0 E' i, f/ O
% n; x( q# C, \ ]
比如,我写过《瑞金食品市场变两相难为同喜乐》一文,基本上是从社会上搜集的素材,通过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反映,侧面烘托工商部门在食品市场监管中所取得的成绩,而对工商部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则一笔带过。另一篇《瑞金广告整治“一箭封喉”》一文,则主要通过发生在新闻媒体、广告主和广告受众等身上的新闻事实来说明工商部门对广告市场的监管效果,从而进一步说明广告整治与效能监察相结合对广告市场监管工作的指导性。1 q" L2 L+ e4 o0 g( d, P
0 k) Q7 l% x7 X这两篇稿子,如果仅仅从公文材料中去寻找工商部门监管食品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具体做法,难免会与别的地方雷同,也很难写出“新颖性”的特点来。
9 f7 D$ b; g! V
E8 d; |2 d& A9 `' _. d2、写稿时,跳出工商看稿子。即从一个普通读者(非工商干部)的角度对初稿进行推敲,理顺语句,调整结构,解释专业术语,避免使用地方性语言,尽量把新闻事实表述清楚。这样,就可以使普通读者看懂自己的稿子。% Q# {3 `6 @& V" b f
8 }- B) o4 |# O) N9 d* o# ^" [$ p
比如,我写过一篇《规范“留守学生”代管业遭遇界定争议》的稿件。其中有句“离学校5公里以内的学生一律只能作为通学生”的表述。稿件传出后不久,编辑打来电话问:“通学生”是什么意思,这是瑞金的习惯叫法吗?后来编辑将此改为“家离学校5公里以内的学生一律不能在校食宿。”两相对比,后者的表述就清楚明白得多。一是5公里是指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指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二是由于工商报是国家级报纸,读者覆盖全国,把“通学生”(也有人的称之为“走读生”)这一地方性习惯叫法改成“不能在校食宿”,这样就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从那以后,我比较注意类似的问题,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新闻事实。
1 E8 W9 {5 M: i6 h# X+ K* q% G" o
3、发稿后,拿起稿子看报纸。即仔细核对,反复琢磨原稿与见报稿之间的差异,找出所有修改、删减或者增加的部分(包括字、词、句、段和标点符号),想一想,编辑为什么要这样改,目的是什么。这样,以后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9 E L$ z* E4 Z: Q3 o3 ]1 Q0 {
/ U/ E9 U' K# D x; `8 J N1 c比如,我写过一篇《“红色经济”红遍红都内外》的稿子,分别传到工商报《非公经济》专刊和《赣南日报》。这两家媒体都刊发了这篇文章。我通过核对原稿与见报稿的差异后发现,他们对原稿的修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N) X, O0 o* G5 R/ z! G
- _$ O5 C9 I' B1 H# G% ~( A0 v( | \
在标题的修改方面两者具有相同之处。前者改为《“红色经济”扮靓瑞金》,后者改为《“红色经济”遍红都》,两者都将“红色经济”的范围定位在瑞金之内,这与原稿中“红都内外”的表述相比,显然就更为准确。6 D$ _+ y1 U9 C/ O1 d
2 w" H- r/ w5 f9 ]/ T然而,两者对其中一段背景材料的去留却作了不同的处理。前者保留了“素有‘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之称的江西省瑞金市,是红军长征的始发地。当年,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这一历史背景的交待,而后者却删除了这一表述。由此可见,瑞金的特殊历史背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因为在全国有很多读者并不知道),而对当地媒体而言其新闻价值反而会更小(因为当地读者都知道这个,所以没必要交代)。
* i, t1 n* A1 `# `( i+ ]* F) `; P- [8 p, Y" H# S/ L9 k/ ^
. _' G) t/ w( X8 u7 x Q
6 t& \, k) \; R0 p, E
- m( X2 Z, O8 l$ a5 K
" K0 Q. |8 G: G' r& g/ tc. 谷长峰量体裁衣. Q9 ?6 z' C4 ^ H
5 s: B0 J7 H) p* V--看《中国工商报》,对自己稿件定位! E9 Z+ V& @" B' u: R0 L( {* Q
; d' q; u$ t7 j8 b4 h h6 u5 v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有这样一段言论:“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顾名思义,要想在《中国工商报》上多上稿,就要了解报纸的一切。针对《中国工商报》的特点,从报社老师讲课中总结一些内容意见,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摘录如下。
- s- Y: H4 u* \: j9 d: N; |( H' M8 \5 [$ x$ v
提高上稿率十个技巧:
) d, h3 t* U5 ]6 w1 q7 j
8 y6 s7 [8 ]' q D一,要有自己的特点。
2 P& k( P7 Y. [ J- C& u* {) }( z( u: D, ^; x" y% ^
二,不要面面俱到,要找好切入点。
" [" p* r3 K4 W" `
3 u. r5 f$ {5 ]' L- j三,要鲜活一些,推荐使用“五段论”(一):写一个事例;(二):引出主题;(三):介绍背景(目的、背景);(四):具体做法;(五)再写一个事例(例如对某企业的评语)9 I& ~( q5 A h
5 }9 K& u% }+ w) j4 w9 h. ]
“五段论”有一个总体的目的:就是把文章写得新鲜而活泼。
# I$ V1 }( U" p3 {! Q* [: R! g. c) w3 |: J4 X N) I }9 n3 ~& \
四,个别案例往大环境上靠,提升稿件的视野及价值,因此掌握大环境很重要。2 s, s' ?# A, ^7 m$ R
, Q- g8 f& y+ Z' ^" H五,提高投稿的针对性。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大家应该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工商报》,了解它的不同版面适合什么样的文章。比如,对正报而言,每周三、四、六为综合新闻版,你都是否了解?不同的版面都有些什么样的文章?“查案现场”、“新闻人物”都适合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国工商报》的构成一报四刊,一老秘网,你都是否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和报纸老师在沟通当中了解到,很多编辑特别反感的就是一稿多投,这样不但会对编辑产生不必要的负担,还会使投稿人在编辑老师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7 O/ k+ K) j$ i8 [" w9 f. A& y8 Z: O a
六,学会抓热点。
% c/ I# I) E4 D2 C$ S
4 `6 f% }3 R4 z# @, r+ s/ R. O2 K/ P七,要及时,讲究时效性。没有新闻性的稿子,最迟也要一个月。
3 c$ _7 d. C2 _7 X3 H
* [- M' C7 O% Z- G八,长短适中。其中,消息类文章要保持在1000字以内,通讯类文章要保持在1500字以内,言论性文章要在800字左右。
: v% x* Y6 W9 Q, H
% m; `" P$ g( {! `) {( O+ t九,把握好工作经验类稿件的定位。比如,市局的文章要把大题目写细,分局的文章要把小题目写大。
1 ]3 d9 z; D4 j; X" l9 p7 f ], ]
1 `9 w9 h1 ^7 h* X$ x/ Z十,把标题做活,吸引人。
$ a2 o/ } x. D9 z" \
! q3 U0 l; F( G O. A图片新闻的几个问题:一,着装要整齐,制式要统一,讲究时效、时令。二,外出执法人员最好戴正帽。三,要有人、有物,有动感;要生动,有现场感。四,要拍得大气,不能畏畏缩缩。五,关注农民可以,但更要多一些时代信息。六,数码图片的大小在300KB便足够了。; b% E& j% M+ u3 P% a, {5 O; V
) C: o; W: I( f9 @0 ]" A1 d
$ R; d: S$ I+ x5 i% u$ j/ i E% |; B" f4 X& b4 M& @* _5 T
d.张家口市工商局 吴月成下的深水摸活鱼
: e1 s4 _$ C5 q6 d7 K% S
- P2 S1 s' p5 o o R- N - y. E: E9 t) _% }" O5 @5 S" O
4 P+ G! `1 s, J! C2 D' U0 L8 Q一是跳出“会议”和“材料”下得深水区。很多通讯员总是习惯于听会议,看材料,而对于深入采访却不屑于顾。采访是写作的前提,没有采访,新闻就难以写活写深,新闻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我们知道,会议和材料仅是事物的表层,而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取新闻价值。特别是一些材料,个别内容难免有虚假成份,倘若依赖于材料,将会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再者,如果不能跳出“会议”和“材料”,长此以往,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就会逐渐下降。我所熟悉的一位通讯员朋友就犯此毛病。一次,他从一份材料中获取一条新闻线索,便依据材料写了一篇新闻稿。后来,稿子虽然发表了,但却错过了一次良好的机遇,因为这篇稿子如果能多深入采访,完全能写出一篇重点新闻稿,如此,实乃令人惋惜。因此,通讯员要坚决跳出“会议”和“材料”,切不可因图省事而丢掉采访的好习惯。 9 L. R# l0 g p+ `$ V/ m) J
( \: c7 V6 }# t二是摸的鱼来找亮点。也就是标题的重要性,许多人认为,制作新闻标题是报纸版面编辑的事,通讯员即使制作了标题,编辑也不会使用,因此,通讯员只要把稿子内容写好即可。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好的标题不仅引起编辑注目、有利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而且能吸引读者。若想成为一名成熟的通讯员,标题制作绝不能忽视。其实,制作标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时候制作一个好标题,甚至比写一篇文章还要难。
8 E: x; v3 @8 Z' U' y& _: R
% ]4 q7 |( S4 ^: f' F' ]三是摸得活鱼巧打扮。就是导语了。对于大家来讲导语并不陌生,也许大家都这样认为,写新闻的都会用导语。其实不然,设计导语并非易事,导语有很多种类,而在实践中,许多通讯员在设计导语中往往采用总结概括式,无论是什么样的新闻,皆是千篇一律。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曾形象地这样评价导语:“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点导语就不再往下读了。”由此看来,如一条漂亮的大鱼,要将它最漂亮的一部分先展示出来,让人看到,就想模它,就想买它,就想吃它一样,这样,你好不容易捕得的一条大鱼就好出手了。
/ p* F) |2 L( u; `# f2 ^: h6 i4 I" N; y/ u5 K1 b! N
9 ~' v# \# D- I( f6 ?* K( ]2 g I: c5 j; r- j) m
e.(肖小青) 只要留心处处皆新闻7 P6 L [9 s2 N" T% s
9 d- ?! d; R* X9 r. _6 D
/ b- F+ n% P" T' f" s0 H% r& a& Y" ^1 y1 e# w* X1 v, X* \
1、要留心新闻。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何谓有价值: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少我多,你短我长(这里的你,指的是事件中大众现象)。% B$ s+ m; R) j( s
" q/ w Z/ h( s$ S0 v1 s9 v
2、要运作新闻。文无定法,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也应不拘一格,最普遍的有特写、速写、现场新闻、事件通讯、人物通讯和消息、图片报道,要根据新闻事件中的不同重点,运用最合适的报道形式尽情展现。* v$ v7 {- ^4 z/ O( M z* \- W
; G' ^' Y* @9 s; Y1 N3、要总结新闻。要认真对待新闻,总结新闻,不仅要关注自己写的新闻,也同时要关注别人写的新闻;不仅要关注本地的新闻,也要关注外地的新闻;不仅要关注系统内的新闻,也要关注系统外的新闻,许多新闻报道见报后,都是大家平时工作中经常发生或是经历过的事情。为什么别人能见报而自己不能见报,原因不外乎有三个,一是选准了新闻角度,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二是突出的新闻事例具有代表性;三是符合当前宣传形势。+ u9 w( o- F B% ?" Y
: K& p9 b; F& ~$ }1 }! T% _4、要勤写新闻。业精于勤,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写作、勤于思考,是新闻写作出采的基础,整天呆在办公室里缺少实践,至少写不出好新闻!只有勤动笔,写了就会有希望;只有快动笔,新闻尊重“百米赛跑”,才会提高时效性强的新闻见报率。6 U( Z. ^& c) s9 c+ V
$ `8 G2 d. k# r: t0 D5、要多写小新闻。这是心态问题,有的同志不写小稿、不投小报,对“豆腐块”不屑一顾,一心想上大报、上大稿,这是不现实的,一蹴而就,空中楼阁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2 O& |( n' j6 y3 s
1 Y, H+ e3 r" Q( n1 N6 ?5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