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升
. \+ v+ I/ u, l- E; @( a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的《决定》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洞察实质,“点”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I2 o& c: n# Z& F$ L" L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工业立市”、“生态兴市”和“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明确把“科教强市”与“工业立市”、“生态兴市”一起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把人才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实现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市委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是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我市既定目标的基本条件和坚强保证。要造就这样的一支人才大军,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6 x+ i9 Y! v$ D4 X! ~7 G. n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3 s: u5 f8 C9 U: `3 E/ Y 什么是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落实市委提出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6 |% `0 s9 V- n4 ]
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市地处闽中,区位不占优势,人口250多万,人多地少,物质相对匮乏,所能利用的宝贵财富,所能依赖的战略资源,就是人力资源。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实现全面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和今后更长远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 l( V. [6 E) t: { 二是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每一个人的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理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实践,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开拓创新,取得优异成绩,谁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 ( F# a _( k. ?2 @
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我们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杜绝让人才“任劳”又“任怨”,“流汗”又“流泪”,只让马儿跑,不给马吃草的现象发生。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1 G! t( n! Y$ r3 r/ j. R
二、完善加强人才的培养机制 ) ]4 x n: a: ~; r, M( e7 |
实现市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还需要数十上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要造就这么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1 N0 N0 V* j( t, f' v S* J9 O6 }9 t
一是从学校领导的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财力物力的加大投入,着力办好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一批重点高中、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学生,渐次提高三明教育在全省的地位,打响三明教育的品牌。大力支持三明学院、三明市行政学院、三明电视大学等院校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大力造就和培育能适应三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留得住、扎得下根,能为三明各项事业做出贡献的本地人才,推进我市教育强市步伐。
' m( m" n$ a4 r 二是应高度重视并加快构筑成人终身教育体系。现在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谁不加强学习,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谁就将被历史淘汰。因此要在全市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参加终身学习。根据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要,有关部门要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协调,加强成人教育的基础设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为成人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 F) s3 s/ Z9 g" K, g: ?, z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较好的市委党校、三明学院、三明干部学院等院校,有计划地从党政企事业单位选拔年轻干部到这些院校学习,通过脱产与半脱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库,重点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4 q7 d9 N/ w, W6 C8 P1 a% x$ y 三、构筑加快人才的引进机制
1 k. Y: c. \+ S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人才“资源”普遍予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谁在各个领域拥有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领先的优势和地位。放眼全球,凡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国家和地区,无不是人才荟萃、国民整体素质较高的地方,“人才兴”而“国力盛”,这已是一种基本的规律和现象。今天,当我们基本解决温饱,需要进一步向更高层次以求全面发展的时候,“人”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能否拥有一大批各类人才,将决定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质量和进程,决定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面貌,决定我们能否实现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因此,在加快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应把“引进人才”放在与“招商引资”一样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 $ V; N6 h0 S# b/ p4 h" s
一是克服对人才的偏狭理解。说到人才,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只是诸如“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等高层少数的“精英”。其实,人才是多方面、有不同层次、包括不同领域的。这样的“有用之才”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不善发现或视而不见。不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还是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各类专业技术工作以及党政各领域,从广义上看,只要是在所从事的领域、不同岗位发挥自己作用、为我们的事业做出贡献、不可或缺者,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大批在各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包括区外来的投资者、经营者、创业者以及莘莘学子;也包括本地培养、成长起来的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佼佼者。
- Z- A( o5 x/ ^0 C+ x, T 二是重点围绕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针对我市高层次人才偏少的情况,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上。加快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积极搜集明籍海内外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高层次人才在总量、地域、行业、专业分布等方面的情况,努力建设人才分布、专业结构、信息准确的三明高级人才库,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搭建经济建设人才支撑体系的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
$ h9 P1 P- e8 R8 i' J% w+ _ { 三是应对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我市的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全市和明籍国内外高级人才群体的智慧和作用,通过各种途经和方式,帮助我市企事业单位解决急难问题,引进技术项目和先进管理理念、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转变,实现攀亲结对、双赢互动,使我市与外地区、国际上的合作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智力资源信息服务。
; |* C* ~* B( F2 {: ~- S. q1 p! e 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5 i0 c& h* e: q8 U; e! Y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人力资源开发规律,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
$ }2 y/ _" X$ b. y4 P' F 一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统一有序的人才市场,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人事制度。从政策推动走向制度创新,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体制。对党政领导人才,要坚持“群众公认”,对企业管理人才,要坚持“市场公认”,对科学技术人才,要坚持“学术公认”。进一步改进人才的选拔任用方式,积极推行人才聘任制、辞职制、待岗制,合理安置被调整人才,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人才机制。
/ d2 g- b" G$ p& s$ ?9 w$ I 二是抓紧建立各类人才规范的评价体系,完善奖励制度和有效激励机制。采取精神鼓励、事业激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大力改革分配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大胆探索并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求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逐步实现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2 l% w% d6 }6 O8 t
三是搭建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环境是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能量的客观条件。人才的竞争,也是环境的竞争。要千方百计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人才流入“洼地”。实践证明,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在于能否为人才提供不断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英雄要有用武之地”,要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加快搭建人才创业平台,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 v, d- M. L; b' U/ E# p
四要继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无禁区的原则,营造学术自由的空气,创造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条件,妥善解决他们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福利待遇。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能力,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治安环境吸引人才。 ! @& a ~' j" z8 S0 h
作者单位: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
" \1 `9 t/ i: k. W& A7 P" L 责任编辑:岩 实
. V, P0 i5 B4 x6 x! ?8 i- ? 本栏目由市直机关党工委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