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公文思路研究之四:公文常用的因果思路

[复制链接]
叶黔达 发表于 2018-3-24 2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 c+ h0 M8 J& L/ j0 ?6 Q margin-bottom:6.0pt;margin-left:0cm;mso-para-margin-top:.5gd;mso-para-margin-right:5 x3 D5 w1 ~/ Y3 d 0cm;mso-para-margin-bottom:.5gd;mso-para-margin-left:0cm;text-align:center">+ ^; a' `, ~6 U9 ?1 C宋体;mso-ascii-font-family:Arial;mso-hansi-font-family:Arial;mso-bidi-font-family:, L5 |. d: f$ f4 B: H+ A. b Arial">公文常用的因果思路

- b- O- s- ^; n& t1 \* `+ I* i: z$ } # D2 l N" \- ]0 d$ G& F

( F6 f# } j' \6 ^margin-bottom:6.0pt;margin-left:0cm;mso-para-margin-top:.5gd;mso-para-margin-right: 7 Y& w4 a( l6 D) Z" c2 d0cm;mso-para-margin-bottom:.5gd;mso-para-margin-left:0cm;text-align:center"> P1 a4 {* Y; Y" p% O& R' n( O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公文思路研究之四)

/ {! f4 E; N" d, e" A 5 R9 {) A' O& w1 I/ r

) ~4 J+ q, |4 {6 i% u7 J/ O line-height:150%">0 Z: t% G: M% f# j+ i2 `4 O 宋体">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叶黔达 % P$ z' ]" b2 b$ k- v/ Bsolid windowtext .5pt;padding:0cm">柯世华

一、公文中的因果思路
因果思路是运用探因和寻果的思维方法形成的文章思路。任何事物或现象与有关事物或现象都有一种因果联系,有果无因、有因无果的事物或现象是不存在的。探因和寻果构成的因果分析方法,正是发现事物间必然逻辑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
这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分析来龙去脉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文常常要运用问题引领的思想方法,要针对问题阐述道理,揭示问题(情况)发生的原因,指出事物的发展前途,使大家善于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这就需要把事物的因果关系讲清楚,才能使阅者不但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以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
公文中的因果分析方法,也是前述《公文常用的总分思路》中所论及的分析方法的一种,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公文写作中,因果思路可以是构成全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针对问题撰写的公文,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很少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所以,因果思路常常是一篇公文中的局部,通常是递进思路构成的公文中的重要部分。
  二、公文写作中运用因果思路注意事项
(一)要全面分析导致结果或现状的原因。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多因素分析原因,更全面地认识问题。诸如宏观原因或者微观原因、主观原因或者客观原因、历史原因或者现实原因、理论原因或者实际原因、精神原因或者经济原因、领导原因或者群众原因、个体原因或者群体原因、单个原因或者多个原因、主要原因或者次要原因、本质原因或者表面原因等等。在诸多原因中首先抓住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同时也不忽视次要原因。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不同角度分析原因也会有交叉、重叠、包孕,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会使我们把问题抓得更准。而且,分析原因的角度尽管可以有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应该是一致的。否则,这种分析就缺乏科学性了。
(二)要深刻地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和状况,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分析阐述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因为有时表面的原因也只不过是个现象,如果我们的分析浅尝辄止,只根据这个表层的原因得出结论,这种认识就可能是十分肤浅的。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说服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浅层面的原因,要深入分析,一直到揭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这种从原因中去探究产生原因的原因,就是所谓因因分析。因此,要力求“打破沙锅问(纹)到底”,揭示出最深层的、最根本的、最起作用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比如某厂生产的传统产品出现销售疲软势头,要就此作出调查写出市场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发现销售疲软是存在广告宣传不力、营销渠道不畅、产品包装陈旧、产品式样单一、产品质量下降等多种原因。经过分析研究,认定其中质量下降是关键。再进一步分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生产第一线工人不顾质量,检验工不负责任。又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是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职工普遍缺乏质量意识。再追本溯源,关键在厂领导班子缺乏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只抓产品数量、产值,忽视产品质量。这样层层深入,抓住了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领导重视,狠抓质量,注重宣传,打通渠道”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
    (三)学会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种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
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分析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观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揭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揭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四)可用原因来证明结果,也可以用结果来推导原因。即可以由因及果,先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再推导出必然结果、结局、影响或发展态势。也可以由果溯因,先摆出事情结果或现状,再探究导致这种结果或现状的原因、条件或根据。这种分析方法,使材料与观点统一起来,具有雄辩力量。公文写作中,从写作意图和考虑接受心理出发,较多采用由果溯因的思路。
 
(选自200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现代公文写作技巧》及《申论应试一本通》,后加修改录入《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规范·观念·技巧》)

" P H( }) v7 L. U% {/ v; |line-height:150%"> - ^* \) ]& @- m" Z+ O6 g4 n' I4 T3 f. ^4 C6 I' j, f2 E5 |+ k ( H2 L+ R p5 t* E' \4 p) H, M( f. h ( q0 N8 D! M/ X3 P- h! `, f8 E 4 u$ D8 L! i( V" e * B0 B1 x" R* k6 C- ?. a 8 d4 L, M1 M5 C: @6 c' |! J7 `! S. h5 j/ [$ d 5 o$ [$ r# m: ~$ F" r $ W3 a0 T5 I8 z; a; m3 A+ R + @) u& C4 V+ T) ]. r' T J7 ]& \" x ; f9 q/ S0 J( V* J# {# X! i# m' w. f4 O2 ], N* i4 g. f. y% } O ) w' H9 ]$ G @; u# m* f. g) `4 M8 L# V& N% J5 N! I# p ( Q9 b2 R. t. e2 M! o: D" @, ]: Z . e/ x4 R& @& o9 k # o1 A, K6 [* [' I! o* {$ T2 I+ F9 i* T1 g ( p! W1 u9 A2 D* ]! F. H 1 R B9 o2 j) c Q7 f8 t; h; _# z; _- ?0 V 1 c: n B0 {' K0 ~- P. j1 J3 f' x' L: C7 G ~0 [5 k3 p @9 U3 s% K: D- z 0 \0 A/ j% y( Y" j- ` $ K L+ E0 C# S& I, t. Y 0 H" h, g2 b' U# s) D b \! A7 E" h( B $ u4 [) I, |1 ` `4 w* o/ G $ |7 ]2 ~ ~, f1 N4 o v1 W9 k' k( R F1 y3 b! H % C5 O5 L, C, K# _8 P2 \: _: k" C( G3 M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zmrcg 发表于 2018-3-26 1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因果分析,自己先搞清楚了,才能让别人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粉丝

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